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热点专题 > 正文

全球快消息!小学生对话科学家:他们造了“中国最珍贵的三辆车”,送到月球和火星

2023-06-13 16:44:24 中国青年报
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张渺


(资料图)

“假如在火星上举办运动会,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?”科学家贾阳站在台上,扮演着400年后的国际奥委会主席。他说:“我不远万里来到这所小学,就是因为听说这里的孩子,喜欢体育,也了解火星,我是向同学们求援来啦。”

听到这段话,台下的300多个小朋友哈哈大笑。

6月8日,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腾讯推出的“大师讲堂·校园行”开启首站行动。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走进史家小学,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火星探索,畅想航天未来。

“在火星上能吃什么?”“可以在火星上开展的运动项目有哪些?”“如果邀请运动员们在火星上旅游的话,有哪些景点推荐?”

贾阳对400年后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架构进行铺陈,到那时,人类或许已历经十几代火星移民。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被抛到这些小学生面前,引导他们思考火星与地球的异同。

他告诉这些孩子,火星上的水资源稀缺,只能利用偏两极地区的冷凝物提纯之后供给。火星上的景色也很特别,不仅有被沉积物覆盖的山形地带形成的“金字塔”,还有80秒的淡蓝色日落。他专门提到了火星车“祝融号”,开玩笑道,400年后去火星旅游的话,可以去看看火星车留下的痕迹还在不在。

因为火星与地球的重力等环境不一样,在火星上能够进行的运动项目,很多都需要调整,比如铅球、标枪。用贾阳的话来说,这是为了避免“标枪扔到观众席上”。

全场的孩子们又大笑起来,这样的笑声时不时在这个礼堂里响起。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互动提问,孩子们把手高高地举起来,恨不得跳起来让老师看到自己。

贾阳对此也有点意外,“今天孩子们的表现应该是超过我的预期了”。他没想到,这些小学生们问的问题“还蛮专业的”。这让他感慨,这些孩子们平时关于天文,关于航天的知识积累“还是很丰富的”。

这堂课也将被录制更新至《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》线上节目,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、学习强国等渠道,让更多的青少年看到。

这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腾讯为青少年定制的知识拓展类节目,以每集约10分钟的短视频形式,为孩子们分享前沿探索、趣味知识以及大师个人的成长故事,上线近两年时间推出了100多集视频,汇集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、神舟飞船首任设计师戚发轫、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、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等近100位科学技术、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名家大师。

上个月,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》,系统性部署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,以推进教育、科技、人才高质量发展。今年6月,“大师讲堂”也从线上走到线下,正式开启了科学家走进校园,与孩子面对面互动的模式。

该公益行动已经面向全国中小学开放了申请通道。这意味着,全国各地的小学生或许都将有机会,与科学大咖面对面沟通。

这次“穿越时空”的课程模式,是贾阳专门设计,与项目组一起完善落地的。

“一直在做一些跟火星有关系的科普工作。”贾阳说,“但我觉得,简单地去介绍火星的温度是什么样的,大气是什么密度,对孩子们吸引力有点小。所以,我也在努力探索更活泼一点的科普形式。”

最终,他想到了“把奥运会搬到火星上”这样一个点子,把关于火星的科普跟体育相关话题结合起来,以体育项目的规则、器材调整作为引子,“引导同学们去思考地球和火星的差别”。

“比如重力,这是很重要的因素影响,铅球飞的距离,在地球上可能只有25米,到了火星上就变成62米了。”他说。

在给孩子们的“大师讲堂”中,贾阳并没有刻意安排太多知识点进去,他更希望能够用巧妙构思的故事背景、风趣的语言,勾起孩子们的好奇心,引动他们的想象力,“觉得这个东西好玩”,从而多想一想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,最终自驱式努力了解相关知识。在他看来,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,比给孩子们具体地科普一个知识点更重要。

贾阳还记得,自己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,开始主动接触天文学。那时的他在一个小县城里,从两块钱的零花钱里拿出两毛买了本《太阳系》,“被宇宙的广袤震撼了”,随即遍览了自己当时能找到的所有跟航天、天文有关的书,甚至会利用课间20分钟的休息时间,从学校跑到县城另一头的图书馆借书。兴趣支撑着他成长,最终选择了航天这条路,一直走到今天。

“一个孩子少年时有梦想,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机会、有能力把握前进的方向,最后能够把工作事业兴趣爱好结合起来,此人生之幸事也。”他感慨地说。

现在他做科普工作,甚至走进校园通过“戏剧表演”的方式把孩子们带到400年后的火星,就是在帮当代青少年开拓视野,播种梦想。

“这堂课的题目是,在火星上举办一个奥运会。”史家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昊宸感慨,“一个是火星,一个是奥运会,要把它俩结合起来,我一听就觉得非常有意思。我就想,在火星上怎么能举办奥运会?就吊起了我们的胃口。”

当天坐在台下听贾阳讲课的五年级学生许羡钧,前一天听老师公布课程的题目时,以为会很“科幻”,甚至是讲外星人的。第二天一听,讲的是能源、动植物等科学话题。

“挺好玩的。”他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自己一向对科学相关的知识很感兴趣,平时会看科普短视频,也会关注科学相关的话题和新闻。这几年上映的国产科幻电影,他基本都看了。

实际上,贾阳的名字正好也在给许羡钧留下印象的一部科幻电影里出现过,他告诉记者,片尾有对他的“致谢”。

“审片的时候,我提了一点意见。”贾阳乐呵呵地对记者说。

在他看来,科幻作家轻描淡写的一笔,“可能就够科技工作者忙上100年的了”。反过来讲,科技工作者的新突破,也给科幻的作家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。

贾阳所在的“星球车辆”团队,过去将近20年造了“中国最珍贵的三辆车”,两辆送到了月球,一辆送到了火星,分别就是玉兔号、玉兔二号还有祝融号。

“将来月球上肯定还会有更多的车辆,火星车肯定也将进一步发展,有更强功能的车辆。甚至以后比如说我们的航天员到了月球上,自己走路是不是太辛苦了?我们可以给航天员也派上一辆能够驾驶的月球车。”贾阳对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说。

他提到,火星车未来的发展方向,是更加智能化,能够针对特定场景自己去决策。“宇宙很大,我们一起去看看。”贾阳想对所有孩子们说。(受访对象供图)
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